睾丸肿瘤概述:
睾丸肿瘤是少见肿瘤,占男性肿瘤的1%~1.5%,占泌尿系统肿瘤的5%,西方国家每百万男性每年新增病例3~4人。近40年来,在全世界的范围内睾丸肿瘤发病率上升超过了1倍,工业化国家明显高于其他国家。
睾丸肿瘤的发病原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,根据流行病学分析有多种危险因素。其中先天因素有隐睾或睾丸未降、家族遗传因素、Klinefelter综合征、睾丸女性化综合征、多乳症以及雌激素分泌过量等。后天因素一般认为与损伤、感染、职业和环境因素、营养因素以及母亲在妊娠期应用外源性雌激素过多有关。基因学研究表明睾丸肿瘤与12号染色体短臂异位有关,P53基因的改变也与睾丸肿瘤的发生具有相关性。
睾丸肿瘤好发于15~35岁,一般表现为患侧阴囊内无痛性肿块,20%左右患者首先出现阴囊痛,27%以上患者出现局部疼痛。体格检查常表现为患侧睾丸肿大、实质坚硬、失去正常弹性。超声检查是睾丸肿瘤首选检查,对于可疑病例应常规进行。胸部X线检查一般被指南作为最基本的影像学检查,可以发现1cm以上的肺部转移灶。腹部和盆腔CT是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最佳检查方法,可以检测到2cm以下的淋巴结。MRI和PET(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)在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方面并不优于CT,不是常规检测方法。血清肿瘤标志物主要包括甲胎蛋白(AFP)、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(HC克)和乳酸脱氢酶(LDH),其中LDH主要用于转移性睾丸肿瘤患者的检查。胎盘碱性磷酸酶对精原细胞瘤的分期也有一定参考价值。肿瘤标志物不升高的患者也不能除外存在睾丸肿瘤的可能。
近年来,睾丸肿瘤的生存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,从20世纪60年代的60%~65%到90年代的90%以上,睾丸肿瘤的治疗已经成为实体肿瘤综合治疗的成功典范。睾丸肿瘤治愈率的提高依赖于正确的临床和病理分期,影像学的进展和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的改善,手术方法的进步,化疗方案的正确选择,以及放射治疗的进展。